子女与父母之间本然就存在这份自然血缘之情,正是有了这份亲亲、感恩之情,才会生成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此前,《周易》的主要用途是为了稽疑(帮助君王做出决断),是君王在做出决断之前需要谋问和商议的五大因素之一,并且在解占的过程中需要遵守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的规则。帛书《易传》的解释观念主要体现在《要》篇中,而《要》篇的解释观念也即是孔子的解释观念。
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这也即是说,孔子主张吉福源于个人的德行或道德性的修养,所谓君子德行焉求福仁义焉求吉。这一点,似乎与宋儒程伊川有相通之处。重视德行在解占过程中的作用,这可以参看《左传·襄公九年》穆姜薨于东宫、《昭公十二年》南蒯枚筮之等筮例。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
需要指出,所谓不安其用,并不是说舍弃其占筮的功能而不用,而是要在占筮之用的基础上将其提升到德义的层次,不过在解释路径上,孔子是通过乐其辞来进入的。伊川在《易传·序》中说:予所传者辞也。注重应用,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早期科技水平和能力(今天来看应用仍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动力和源泉)。
谓之古代科学,并不否定它的现实作用。且三层物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自然科学与实验、实证联系在一起,故近代西方科学可称之为实验科学、实证科学。[12]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7页。
我信任直觉,爱因斯坦这句名言为人熟知,但他无法以逻辑语言一一揭示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西方哲学、科学一直采取对意识从外向内的研究途径(体现在脑科学的进展中),这是有很大局限性的。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曾说: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思想家们认为,气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原,人赖之以生、物赖之以成,无论是儒、道、医、兵、法、农等各家,还是文学、艺术、技艺等领域,无不烙下气学的印记。发明大师爱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我们往往忽略了其后半句的转承: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重要。科学发现是有关规律的,要容忍在科学问题上的‘异端邪说[24],从学术探讨出发,我们应大力促进这些基于中华科技理念又结合现代科技作出的假说验证。
所谓气,泛指一切状态,物质状态是气,精神状态也是气。[7]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发明,预告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变成了西方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22]庞鹤鸣:《气本质研究——宇宙物质结构三层面理论假说》,《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年第3期。[30]《习近平书信选集》第一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73页。
这里所说的层次不是一个序列下的系统分层,而是基本物质的种类划分。从清末开始,我们学习西学特别是其中的科技知识
我信任直觉,爱因斯坦这句名言为人熟知,但他无法以逻辑语言一一揭示创造性思维的特征。[16]张晓光:《国内类比推理研究综述》,《哲学动态》,2000年第5期。
中华民族经历了长期的学习和跟踪,现在有条件进入独创阶段。倒是我国古代《管子·内业》对此较早作了无神论的解读:思之思之,又重思之。因此,关联制度的人文视野的扩展,与科学方向的内在定位相连,中华独特的科技人文特征可发挥积极作用。在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信息中,科学对有质量的物质以及无质量的能量研究比较透彻,但对信息的看法存在着巨大分歧。此外,这种方法的开拓与掌控,还与精神方面的内修相关。比如儒家经典《大学》中有这样的话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所谓气,泛指一切状态,物质状态是气,精神状态也是气。[7]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页。
水火草木各类动物都属气,气指有广袤能运动的存在。发明大师爱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我们往往忽略了其后半句的转承: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重要。
气与近代物理学所谓的场有近似之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大量身心健康养生的内容,可能远远超出了中医的范围,如果结合这些基础性观念,在现代科学基础上加以挖掘、创新,带来的将是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的科学文明的提升。
创新思维:中华传统科技取得非凡成就的密码解读 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但实证在中国文化里除了观察和实验,还有另外一层内涵。科学发现是有关规律的,要容忍在科学问题上的‘异端邪说[24],从学术探讨出发,我们应大力促进这些基于中华科技理念又结合现代科技作出的假说验证。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曾说: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值得警醒的是,近现代以来我们学习西方科学以救国兴国理念固然高大上,但有可能恰恰忽视了基础研究要遵循科学发现自身规律,以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来驱动、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都是凭借执着的好奇心、事业心,终身探索成就事业[8]等内因。[15]周山主编:《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年,第90~91页。
[17]蒋谦:《哲学论意象思维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江汉论坛》,2006年第5期。[6][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91、492、874页。
李约瑟把中华科学技术反映的世界观称之为有机的自然观,尽管这一表述有相对西方机械自然观的语境,但客观上透露出,有机的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是关照生命的、不危害生命的科学技术,形成的是系统整体的人文与生命科学相融的知识体系。如《荀子·劝学》中指出的,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点滴善行,慢慢成美德,人的睿智就自然获得,如圣人般心灵(慧眼)就具备了。
[27]由于哲学上我们很难确认意识的物质性,对之展开实质的研究遭遇到极大困难。又如《荀子·解蔽》说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通过解除主体自身的障蔽,获得对事物完全客观的认知。有学者进一步认为,以物象之‘象为中心,以时间流变的整体把握为主要特征,以‘取象比类为基本的逻辑推演模式的意象思维,是中国古代科技曾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里取得领先地位的主要原因,也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近代不可能产生类似于西方的科学革命[17]。有学者指出,由于类比思维的滥用,造成中国科技史上比附大行其道,确实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向近代科技的蜕变[14]。
[21]说明信息是与物质、能量相并列的一种全新实在。[12]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7页。
通过类比推理,不仅使思想、进行说服教育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在仿生学领域曾做出了许多重大的科学发明。[8]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7、13页。
注释: [1]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陈立夫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人文本位传统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有着特殊影响,造成了中国古代科学所特有的以人的生命和身心性命修养为研究重心的科学传统。